(改革进行时)从数据资产“入表”看中国要素市场化不断突破
从躺在硬盘里“沉睡”,到在财务报表中“跳动”,数据由抽象概念转变为能为企业带来切实经济效益的资产。这背后,是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不断突破。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数据被纳入生产要素范畴,与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并列。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单独列出,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这一系列做法在世界范围内都颇为超前,被视作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大突破。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蔡跃洲说,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提炼有效信息,并在生产经营各环节、各主体间实时传递,极大地解决了以往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充分问题,并由此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其实,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国本身便拥有良好基础。
庞大的经济规模、齐全的产业门类,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数据资源。近年来,中国以数据要素采集、加工、流通、应用等为主业的数据型市场主体总量快速增长。深圳、上海、北京等多地均高度关注数据要素资产化管理。
不过,受制于数据权属制度、定价制度、分配制度不明确等世界共性难题,这种对数据资产化的探索一直处在初级阶段。当各方对数字资源、数字经济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共识,中国推动改革、寻求突破的步伐也在加快。
2022年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出炉。作为首部从生产要素高度部署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国家级专项政策文件,“数据二十条”以“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为主线,力图以基础制度解决这一过程中的基础问题。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