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七旬老人在银行办业务两小时未果,突发疾病去世
近日,一起涉及银行服务与老年人权益的案件在南京引起了广泛关注。2024年10月22日,一名74岁的老人在中国银行南京太平南路支行办理业务时,因流程冗长、操作复杂,耗时近两小时仍未完成,最终在现场突发疾病,两天后因脑疝去世。目前,该案件已开庭审理,但尚未宣判。
据老人的女儿李女士(化姓)回忆,事发当日上午9点,她的父母一同前往银行,计划向居住在国外的她进行境外汇款。作为排号“C001”的首位客户,李女士的父亲进入银行后,仅在柜台区域停留了短短几分钟,随后便由工作人员引导至自助机具和手机银行进行操作。
监控视频显示,老人在接下来的近两个小时里,跟随工作人员辗转于ATM区、大堂机器及等候室,期间多次尝试人脸识别,但因操作不熟练屡次失败。李女士的母亲则在另一名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通过手机银行顺利办理了同类业务。然而,李女士的父亲却始终未能完成业务办理,且在过程中显得愈发疲惫。
约10时42分,李女士与父母进行视频通话,发现父亲面色异常,手部颤抖、嘴角歪斜,但老人未作回应。仅仅十几分钟后,老人突然瘫倒在桌上,随后摔倒在地。银行工作人员随即拨打120,将其送往医院。然而,老人因“意识不清2小时余”入院,最终于10月24日因脑疝去世。
李女士在起诉状中指出,父亲作为高龄且首次办理境外汇款的客户,本应优先享受柜台服务,但银行却强制要求其开通手机银行,导致老人因反复操作人脸识别、填写信息而体力透支。她强调,其母两年前办理同类业务时,虽耗时1小时,但全程由工作人员协助完成手机银行开通,而父亲此次因不熟悉智能设备,业务耗时近两小时仍未完成。
李女士还提到,事发后她在其他支行咨询时,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若老人不擅长使用手机操作,应引导至柜台办理。”她认为,涉事支行违反了中国银保监会2021年发布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中“保留传统服务方式”的要求。
对于李女士的指控,中国银行南京太平南路支行尚未作出正式回应。该案件于2025年2月12日在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目前尚未宣判。
此次事件再度引发了对金融机构“适老化”服务的讨论。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保留人工窗口,但在降本增效的压力下,部分银行仍存在“重智能、轻人工”的倾向。法律界人士指出,本案的核心在于银行是否尽到对老年客户的特殊关照义务。他们呼吁,金融机构应更加重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便捷的服务方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此次事件提醒我们,金融机构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老年客户的关爱与尊重。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措施和政策出台,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