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袁玉宇:推动创新人才交流融合 共同讲好“创新”这门语言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巍
在广州市黄埔区崖鹰石路3号门口,矗立着一块用中英文书写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感知点”标志牌,这讲述着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袁玉宇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故事。
作为一名来自民营科技企业的代表,袁玉宇始终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等领域提出相关建议。“今年,我会持续关注科技创新与人才政策提出代表建议,并推动创新落地和产业发展。”他说。
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
在企业展厅的门口,一排排红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感知点”小册子引人注目。小册子详细记录了袁玉宇的履职记录、履职定位、履职成果以及未来的履职方向,讲述着袁玉宇当选全国人大代表7年来的履职故事。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感使命光荣,亲身参与和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袁玉宇说,自2018年以来,他围绕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和人才工作履职,先后提交30余份代表建议,持续跟进建议办理,推动国家创新产业与人才政策落地。
如何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展现代表履职成效?
2024年年底,广州市黄埔区人大常委会、联和街道在袁玉宇所在的企业设立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感知点,面向市民、学生等群体讲述民主故事。“感知点呈现代表履职过程和成果,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生动实践。”他说。
推动基础研究和产业研究更好融合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近年来,袁玉宇深刻感受到,中央到地方对科技创新和人才的重视。
相关政策出台的背后,也离不开代表的持续呼吁和推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袁玉宇提交了《关于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中小型创新企业支持补贴的建议》《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改革及评价机制的建议》《关于建立和优化产业专家库的建议》等6件建议,均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复。
人才是第一资源。去年,在《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改革及评价机制的建议》中,袁玉宇建议进一步优化现有人才评价及工作机制改革。对此,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人才政策文件,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清理行动,纠正评价标准“一刀切”、评价指标简单量化等突出问题。
代表履职一直在路上。今年,袁玉宇计划持续围绕“推动科技人才双向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提出建议。
“在很多发达国家,高校和企业之间科技人员的交流非常普遍,因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会更加密切,能够很好地讲好‘科技创新’这门共同语言。”袁玉宇认为,目前我们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是很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研院所和产业界的创新没能“讲同一种语言”。
对此,他今年会继续提出建议,希望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人才流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进一步打破体制内外的人才流动障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去年,面对全球环境的风高浪急,袁玉宇带领企业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发展“成绩单”:2024年度营业收入预计为2.75亿元至2.85亿元,增长19.11%至23.45%。袁玉宇说,这也让他更坚定带领企业推动更多原创性创新。同时,也促使他在履职中继续围绕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声。
近年来,袁玉宇深刻感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创新,中小型科技企业更是展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希望政府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让企业更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产业方向的制定”。他说,自己将始终关注创新、人才和产业发展,希望将实践中的有效做法和调研成果变成建议,推动相关政策落地。同时,他还将继续带领企业深耕医疗器械领域,推动更多原创性创新,为国家和百姓的健康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