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芝麻还小!发现难度堪比“大海捞针” 广州海珠湿地又发现全球新物种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春炜 通讯员 刘金林
2月16日,广东省“世界湿地日”暨红树林保护宣传活动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海珠湿地”)举行。活动现场,正式发布了全球新物种——“海珠微瓢虫”(Eidoreus haizhuensis Liu & Li, 2024)。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海珠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也再次彰显了广州在生态修复和科研监测领域的卓越成效。
首次在中国发现此科及物种
据悉,此次发布的新物种是在2022年度海珠湿地昆虫调查监测过程中发现的,并以“海珠”命名,即“海珠微瓢虫”,该成果已在国际期刊《Zootaxa》上发表。
该新种体长1.2毫米~1.3毫米,椭圆形,背侧和腹侧凸,红棕色,足和触角颜色较浅,表面有稀疏和短的黄色刚毛。调查中一共在海珠湿地发现3头标本,发现地点分别为湿地二期及湿地三期研学空间,周边生境以龙眼、荔枝等果树为主。
微瓢虫科是一个小众类群,过去它被认为是伪瓢虫科的一个亚科,现基于分子数据已被提升为独立的科。目前仅有7属19种,大多数属种仅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和南非某些特定的岛屿,此次也是中国第一次发现此科及物种。
专家称此次发现难度更大
2020年起,海珠湿地携手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持续开展本底昆虫资源全面调查,以摸清昆虫多样性本底数据、分布特点和动态变化规律,及时应用于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充分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
2021年和2022年,海珠湿地相继发布了“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两个新物种,“与前两次相比,‘海珠微瓢虫’发现与研究的难度更具挑战。”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俞雅丽博士说。
俞博士介绍,野外调查中,科研团队在海珠湿地已采集了超过50万头昆虫标本。“海珠微瓢虫”体型微小,且该类群在国内的研究尚为空白,科研人员在体式显微镜下检视了数万头标本,才最终分拣鉴定出该新种。
前期对标本进行分目时,标本量非常庞大,微小昆虫往往混杂在大量的其他昆虫和杂物中,发现难度堪比“大海捞针”。在之后的解剖过程中依然面临极大的技术挑战。许多昆虫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差异不大,尤其是同属的物种,其外部形态特征可能非常相似。科研团队在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时,必须在高精度的体式显微镜下对其口器、外生殖器等关键部位进行解剖、观察和比较。
发现者刘振华博士凭借着高超的专业素养、扎实的昆虫分类学功底,以及在海珠湿地开展数年生态监测的丰富经验,才发现这些细微的差异。
相关专家介绍,这些微小昆虫的发现,为人们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与复杂,也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