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部副主任陆玉华:积极发挥保险服务新效能 助力构建国家灾害治理体系新格局
陆玉华表示,保险参与灾害治理,护航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同时,作出三点呼吁:一是希望社会公众进一步提升对保险的认知。二是希望政府部门将保险纳入国家灾害和应急管理体系。三是希望保险公司在新赛道上迎接新挑战。
一、保险在防灾减灾服务中发挥新效能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长久以来,国家救助是我国各种灾害损失补偿的主要手段,商业保险要积极发挥风险补偿的作用,助力国家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近年来,保险在灾害治理中的渗透度越来越深,在重大灾害经济损失补偿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今年7月底以来发生的特大灾情,保险业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发挥新效能。一是建立大灾理赔新模式,在大灾面前体现保险速度。指导行业细化预赔付工作举措,出台重点险种大灾理赔专项政策,“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比如,车险开展“三免四快”服务(三免:免现场查勘、免气象证明、免费事故救援;四快:快速无差别救援、快速定损、快速维修、快速赔付),农险优先完成水稻、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理赔工作,企财险大额损失实施“一企一策”,政策性农房保险施行“四快两免”政策(四快:快查勘、快定损、快公示、快理赔;两免:免气象证明、免发票)等。在全行业的努力下,大灾处置经验模式迅速在各地建立,理赔工作得以快速有序推进。二是发挥社会治理新功效,在大灾面前体现保险温度。面对灾情,各保险公司第一时间调集专业理赔资源在受灾一线迅速集结,在政府专班统筹下,实施无差别救援、无差别损失摸排。如头部财险公司第一时间集结全国理赔资源驰援灾情,启动“快赔预赔30条”,并开发大灾“二维码”、大灾巡查系统等科技工具支持;北京房山地区发生灾情后,20多家保险公司组成25支排查队伍,用5天时间完成430多个村庄的摸排工作,并主动协助政府开展清淤处理,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第一时间传递到灾区,让受灾群众吃了“定心丸”。短短一个月,全国为本次灾情赔付预赔付金额已超过70亿元,整体赔付预赔付比例近70%,保险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得到初步发挥。
二、风险减量服务工作打开新局面
(一)保险观念在扭转,风险减量意识在提升。从近年来国内外的保险公司经营情况来看,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正不断抬升保险公司赔付成本,挤压盈利空间,面对日渐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保险业对于保险的观念发生了从“事后理赔”到“事前预防”的根本性转变,保险风险减量的服务意识不断在提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于2023年1月,印发了《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提出风险减量是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求财险业彰显保险的风险管理特征,不断推动行业将传统保险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向风险全流程管理的良性循环转变;将事故发生后进行经济补偿,向提前介入企业生产过程提供防灾减损等风险减量服务转变。
(二)科技手段在融合,风险减量功能在增强。财险业的风险减量离不开科技赋能。当前,科技应用与风险减量服务融合正在加速,保险公司积极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产品设计、核保理赔、精算定价等业务领域,不断增强风险减量的功能。呈现出前端产品在线化个性化、后端管理数字化自动化、全流程服务智能化弹性化等特征。本次大灾中,保险业之所以没有掉链子,就是因为这几年推行的服务线上化,为行业“能赔快赔,应赔尽赔”有了支撑。
(三)服务成效初体现,风险减量局面已打开。保险公司不断探索将高科技手段引入风险减量服务模式中,覆盖险种包括车险、农险、巨灾保险、航运保险、企财险等,风险减量的成果已初步展现:一是降低事故发生率。如有的公司利用气象数据精准消雹,实施人工干预天气作业,在农险承保区域易发冰雹地带增设炮点;有的公司利用鹰眼系统,在“木兰台风”“马鞍台风”“杜苏芮”台风等自然灾害登陆前发送预警信息,提醒灾区人员、车辆及物资进行安全转移;有的公司在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中向被保险人通过安装燃气报警器、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视频前置分析等设备,降低投保企业的事故率易。二是助力查勘理赔。如有的公司建立农险服务平台,与农、林、气象等多部门对接共享信息,引入卫星探测、无人机等手段,实现农险线上查勘、线上测绘、智能管控以及种植状况卫星监测等功能,提升查勘理赔效率。如在本次大灾中,保险公司就充分运用了这些科技理赔工具,创新运用了水浸物联网平台、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加快受灾信息传递效率,提升抢险救灾和查勘理赔效能。三是推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如有的公司通过自建“船舶网络一体化平台”,模拟复盘船舶事故全过程,此举推动了海事部门重新调整航道航标,及时清除往来船舶运输重大安全隐患,有效降低了船舶的风险事故发生率。
三、奋力迈上保险服务灾害治理新征程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保险参与灾害治理,护航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借此机会,作出以下三点呼吁:
一是希望社会公众进一步提升对保险的认知。每次灾害来临,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是最先受到冲击、遭受重大损失的,但我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除强制险种车险和政策性险种农险外,我国的家财险、企财险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主要险种,投保覆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只有“懂保险,用保险”,才能得到保险的服务和保障。
二是希望政府部门将保险纳入国家灾害和应急管理体系。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统筹灾害治理工作中,改变传统的政府包揽灾害管理与救助模式,推动保险业深入参与灾前预防、资金筹集、灾后补偿、恢复重建的各个链条,同时,给予保险公司在灾害治理中的工作支持。
三是希望保险公司在新赛道上迎接新挑战。保险公司要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加强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做好保险在灾害治理中功能作用的宣传,争取最大的工作支持,如与相关部门合力推动加快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发布多灾因文件,逐步建立包含台风、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在内的多灾因巨灾保险体系,推动巨灾保险高质量发展。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坚持以科技为支撑提升服务能力,实现从风险等量管理向风险减量管理的转变。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